2025年3月30日晚上,由我院承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讲座暨“精是讲堂”第127期在汇贤楼113报告厅举行。讲座以“文史研究的出版视角:以抗战时期谭嗣同著述的刊行为例”为题,特邀中华书局副编审张玉亮担任主讲嘉宾,由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副主任熊飞宇主持。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支部书记杨华丽教授,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主任范国富教授,西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小惠教授等出席此次讲座。

讲座伊始,张老师结合历史背景,介绍谭嗣同著述出版概况,梳理《仁学》从《清议报》《亚东时报》连载到民国初年单行本、合订本的出版历程。
接着,他从三个角度介绍有关谭嗣同书籍的出版概况。首先是中共领导下的谭著出版。陈伯达的《论谭嗣同》是首部以谭嗣同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,张老师从红色出版机构人文印务社及其创始人王梓木(后曾任中共南方局情报处处长)、资助者吉鸿昌与出版人的历史交汇等多个角度,阐明这本书的学术价值,展现了抗战时期文化、政治与军事领域的复杂互动,深度还原了《论谭嗣同》一书背后的多维历史图景。其次,张老师又围绕《谭嗣同书简》,探讨戏剧大师欧阳予倩编纂谭嗣同书信的动机,并进一步分析了艺术视角如何影响历史叙事。同时,以1943年《新华日报》对谭嗣同的评价为切入点,说明洪素如何借谭嗣同的“殉道者精神”去呼应民族救亡主题。
最后,张老师从日伪及沦陷区的角度出发,聚焦《青鹤》杂志刊登谭嗣同、唐才常遗稿的特殊性,分析其以谭氏“北游访学记”开篇的意图;又以钱玄同日记及致胡适书信为线索,向听众展示北平图书馆复制谭嗣同《致欧阳瓣姜书》的细节,展示民国学者对革命先驱手迹的珍视。结束了史料的呈现,张老师还针对图书的出版机构,以及书中的页码、错字、题签等,从编辑的视角出发,指明如何从细微处发现问题,进而深化相关的文史研究。

讲座结束后,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。张老师的深入分析和独到见解不仅拓宽了他们的学术视野,也为他们的学习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方法指导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