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博观而约取,厚积而薄发”,为了进一步夯实文学院教学育人体系,提升文学院学术班学生的专业素养,更好地为具有考研规划的同学提供深度专业指导,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于2025年3月9日在汇贤楼113会议室开展学术班系列讲座活动。本次讲座特邀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授杨姿老师授课指导,由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杨小青老师主持,题为《〈祝福〉的3+1种解读》。文学院2022、2023级学术班全体同学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积极参与本次讲座。

讲座伊始,杨姿老师便给同学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本次讲座选题的缘由。她强调,之所以选择《祝福》的文本解读作为本次讲座的核心内容,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量:其一,文学作品对于研习中文的学子而言,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;其二,鲁迅先生的代表作《祝福》自成文至今已逾百年,历经时光的淬炼,已经完成了其经典化的历程。杨姿老师进一步指出,《祝福》作为一篇文学文本,其打开向度是非常广阔的,我们在解读文本过程中既要把握其被解读后所得出结论本身的意义,同时我们要将文本放在时代轮廓下,探究文本何以如此解读的密码。
接着,杨姿老师为同学们展示了习以为常的解读逻辑,提示同学们意识到在启蒙主义、阶级分析和存在主义三种立场下引导的解读方式,一方面指出,每一种解读的出现对前一种解读的回应,与此同时也是对时代难题的回应;另一方面揭示,每一种突破性的解读,也不可避免带有特定视角的局限,因此,尽管已有的三种解读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形成了固定模式,但是今天仍然有值得突围的地方,但是,突围不应该截断历史,相反,应该在展开历史的对话过程中,对已有的三种经典解读做出修正和完善。在这个基础上,杨姿老师为同学们展示了作为“+1”的第四种方式,带领同学们从乡土社会的精神需求的层面进入祥林嫂的日常生活,联系《故乡》等篇章,重构现代中国乡土世界,让同学们意识到,在过去解读中,无论是把小说人物作为被压迫的对象,抑或被改造的对象,都是外部视角,如果站在乡村共同体的内部,会发现他们对乡土秩序,和秩序规定的各种关系的需求,比任何一种外力都更深入人心,打破固有的二元对立思维,让同学们看见鲁迅对中国土俗社会的精神理解。最后杨姿老师提示同学们,还可以在这样的解读之上,继续追问,因此“+1”既是方法论的,也是意义价值的呈现。

在互动环节,杨姿老师与现场的同学们展开深入的交流,耐心解答了《祝福》及鲁迅先生其它文本有关的学术问题。

本次讲座持续两个小时,内容充实而深刻。杨姿老师以深入浅出得方式,将复杂的学术问题娓娓道来,同学们全神贯注地聆听,现场反响热烈。相信在这一次讲座的启发下,学术班的同学们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术探索中,勤耕不辍,不负春光,在知识的田野中不断收获成长的果实。